(相关资料图)
在上海的心脏地带,有两处以“人民”命名的地标——那就是“人民广场”和“人民公园”。对这两个地方,我和许多普通上海人一样,是很有感情的,尤其是人民公园。
在我出生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人民公园每年夏季的日客流量,据说已超过两万。儿时印象里,它山水如画,小桥、茅亭、石凳……还有供人划水的小艇。每次划船,我总会情不自禁想起小学音乐课上教的那首《让我们荡起双桨》,歌词所描写的心情和风景,便是当下的真实写照。最令我疯狂的是滑滑梯,据我母亲讲,每次去人民公园,不滑上数十、上百回,我是绝不肯罢休的。我仍然清楚记得,小朋友们挨个儿排队登上梯子,“嗖”地一下从最高点滑下来时,那种雀跃的场面。七八十年代的滑滑梯还算新鲜产物,骨架是用便宜的方管或圆管焊好之后,刷上油漆,外部光滑,里面有些毛糙,可就是这样一部简单的游戏器具,烙在多少上海小囡的记忆深处,成为欢乐的代名词。
2000年后,人民公园进行大规模改建,面貌焕然一新。蜿蜒的曲桥将园内水景分为荷花池和碧翠湖,小桥流水,萦回曲折,美不胜收。老旧的滑滑梯早已消失无踪,取而代之的是旋转木马、碰碰车、过山车等更现代化的游乐设施。尽管已没了往日足迹,但每年我总要去上几次,或为了初夏的那一朵荷莲,或为了心中的某一种情结。
当然要说到“情结”,老祖宗们也许更有发言权,他们见证过人民公园的前生。时值清同治元年,当时在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的土地上,建着第三跑马场(也称跑马厅),到了光绪二十年,跑马厅跑道中央的土地,又建起了一个体育公园性质的场地,有网球场、板球场、高尔夫球场和马球场等,并对外国人开放。这片人民的土地真正回归到人民的手上,是在上海解放后。
1950年至1952年期间,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收回跑马厅产权,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跑马厅的南部辟建为人民广场,北部改建为人民公园,公园面积超18万平方米,建设投资26万。山环水绕、绿树成荫,架桥、修路、铺植草皮……自此,人民公园开始有了最初的雏形。1952年的国庆节,人民公园正式对外开放。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题写了“人民公园”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,游客们在公园的留言栏上,写满了感激人民政府的诗句和话语。
行文至此,我忽然明白了:人民公园之所以成为人民的公园,是因它宣告了帝国主义罪行的落幕,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。
如今,上海各类公园已数不胜数,人民公园显得如此普通,但我相信,每户上海家庭几乎都会留着一张在人民公园拍摄的照片——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座公园,它历尽沧桑,与城市命运共沉浮,一山一石早已化为无形的血肉,融入上海人民的身躯之中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