凤凰湖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蕉门水道碧道。
近日,广州市河长制办公室公布11个区2022年度河湖长制工作考核结果,南沙区再度获评考核优秀。据了解,南沙区自2019河长制考核开始,连续四年获评考核优秀,且成绩稳定在全市前二。治水工作成绩优秀且稳健,南沙区是如何做到的?据了解,近年来南沙区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重要抓手,各级河湖长靠前履职,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,通过构建完善基层治水责任体系、创新水工程建设模式、科学提升治污理念等措施,进一步完善“水治理、水建设”工作,有效提升污水治理能力,改善辖区水质。
此外,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,南沙区还大力开展碧道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关工作,通过打造湾区生态人文长廊,努力提升群众治水获得感。
01
打造一支治水“铁军”
构建全覆盖基层治水责任体系
治水的总体思路无非源头减污和源头截污,前者意味着要整治各种“散乱污”场所带来的工业生产污染、关停各种畜禽养殖带来的农业生产污染、拆除水域沿岸各种违法建设,后者则意味着要打通截污治污通道,新建雨水污水收集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。
作为传统水乡,南沙区辖内河网与自然水体密布,全区共有外江河道14条,内河涌325条。在如此复杂的河网水系下,若想实现全面的源头治理,南沙区唯有紧盯“基层治水”这一关键环节,充分整合资源,打造全覆盖基层治水考核机制,组织全面构建基层治水责任体系,切实提升基层治水效能。
在基层治水上,南沙区靠的是一支治水“铁军”。近年来,通过印发实施《南沙区加强镇街河长办队伍能力建设实施方案》《南沙区镇(街)对村(居)级水环境治理考核工作指引》等方案,南沙区加强了河长办队伍配置,全面建立“村居级河长办”组织架构,提升村居治水队伍作战能力。
而拥有完善的考核机制,是鞭策基层治水的一大重要因素。为打通河湖治理最后一公里,2019年以来,南沙区先后印发实施《南沙区2019年度各镇街落实水环境治理工作任务考核实施方案》《南沙区2019年镇街级河湖长履职考评实施办法》《南沙区镇(街)对村(居)级水环境治理工作考核制度》,率先组织建立区对镇街、镇街级河湖长,镇街对村居、村居级河湖长全覆盖考核工作机制,并经4年时间沉淀和完善,形成一整套基本完善的以考促改、以考促学、以考敦行的河湖治理推进工作考核机制,持续有效地促进各项工作上水平。
此外,在强调数字治理的时代潮流下,南沙区强化互联网+河长制,以大数据助力河湖治理落地见效。据了解,南沙区组织建立了基层河长履职考评标准模型,从镇(街)村(居)两级河长履职具体要求出发,把两级河长履职考核标准进一步明确,让河长履职做到“有底”“有数”,并以此标准模型严格把主动作为的干部与形式履职的干部区分开来,以此鼓励先进,鞭策后进。
在全覆盖基层治水责任体系下,南沙区各级河长高质量履职,稳步推进南沙区的治水工作。据了解,南沙区内近三年纳入国家、省、市重点考核断面年平均水质稳定达标;广州市总河长令(第1至10号、2022年第1号令)涉及的黑臭水体治理、“五清”专项行动、“源头减污挂图作战”、排水单元达标创建、拆违治水攻坚、消除劣V类一级支流攻坚、防洪排涝攻坚等各项重点任务均按期保质完成。
02
创新工程建设模式
智慧赋能水务工程管理水平和效能
在过去,污水治理布局和治理工程普遍存在“各自为政”“量小分散”的局面。因此在落实治水工作时,往往会因为管网铺设难度高、用地协调难、资金存在缺口等难题时而形成的“僵局”。
如何打破上述“僵局”?南沙区近年来创新性地采取EPC+O(即设计施工运维全打包)方式分片区集中打包开展工程招标,组织上强化系统和功能,通过大兵团攻坚作战模式持续攻坚,避免项目的独立、分散和破碎,通过设立大项目,选择有实力、水平高、专业强的项目实施单位团队参与建设和后期运维管理。目前,南沙区污水治理布局已从“各自为政”向“系统推进”转变,治理设施也一改“量小分散”的状况,向“全域覆盖”模式转变。
南都记者从南沙区水务局了解到,目前南沙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采用此模式取得显著成效,全区已实现生活污水收集治理自然村全覆盖和整区规模化、规范化运维管理,基本达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要求。
此外,南沙区在水工程项目管理机制上也进行了创新。一方面,南沙区是创新治理成效考核机制。在水工程项目管理机制方面,南沙区推出了一系列举措,其中包括建立了健全绩效目标考核体系,科学制定考核目标,在合同中设定20%中标价作为绩效考核金并制定严格的考核程序。同时,南沙区通过设定河涌水质目标和排水口整治目标、污水接驳问题整治目标、工业污染源排查目标等,紧盯黑臭和污染严重水体治理、做管不收污水、雨污合流等问题。
上下级的高效联动,是南沙区在治水过程得以快速发现问题、快速提出应对方案以及快速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。据了解,南沙区探索出在一个平台上统筹区部门、镇(街)和参建单位的模式,将原有“串联”式改成“并联”式,通过电子信息平台24小时内联动审核和联席会议现场联合审批机制,实现高效快速审核审批决策。
值得注意的是,南沙区还通过强化水工程项目智慧管控,设立工程调度指挥中心并建立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,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,从原始的管理方式转向信息化管理方式,实现信息技术与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深度融合,通过准确、高效、实时、可追溯的监督管理方式,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工程标准化进程,提高施工现场现代化管理水平和项目实际成效,进一步探索破解工程“看不住、看不好”的问题。
03
坚持人水和谐共生
打造湾区生态人文长廊
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,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作为传统岭南水乡,南沙区以碧道建设为抓手,结合城市生态水网进行全面规划布局,构建碧水清秀、水陆联动的碧道系统,形成“一环二核四带”总体特色结构,将“堤岸围城”升级为“水城融合”,把单一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道路建设、城市景观建设、滨海旅游休闲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,积极推进水务设施融入城区,使河、湖、近海等水域成为广大市民的“休闲公园”“文化乐园”,让老百姓亲水、乐水,让市民共享治水成果。
以蕉门河碧道为例。蕉门河碧道在建设时,将现有广场改造成多元空间多元功能的市民广场,碧道沿线利用植物、湿地、地势、园路、构筑物等产生对雨水吸纳、蓄渗、净化和缓释作用,为周边社区提供休闲绿道、游乐园和雨水花园。此外,蕉门河两岸的街道社区还会不时组织“河小青”巡河护河志愿服务活动,推动全民治水、全民参与。
据统计,目前南沙区已建成并验收碧道60.9km,除蕉门河碧道外,灵山岛尖碧道、凫洲水道碧道、十九涌水道碧道等作为城区新名片,同时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网红打卡点。它们的存在不仅增添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,展现了城水交融、人水和谐的独特风貌。
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
采写:南都记者 陈卓睿 图片由南沙区水务局提供
标签: